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,精品国产1区,伊人影院中文字幕,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三区,中文字幕第7页,欧美又乱又伦观看,欧美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不卡

2025年05月13日
當前位置: 首頁 > 新聞中心 > 本地 > 正文

百戲記錄人生軌跡 “三絕”譽滿華夏梨園

來源: 發(fā)布日期:2020-02-14   打印

百戲記錄人生軌跡 “三絕”譽滿華夏梨園

——深切緬懷曲劇大師馬騏先生

  馬琪先生并未遠去,他曾對妻子說,等抗擊新冠肺炎戰(zhàn)疫勝利后,為河南支援武漢歸來的英雄們唱上一段……

  不承想,2020年2月2日凌晨,我國著名的戲曲表演藝術大師、曲劇泰斗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“曲劇”代表性傳承人馬琪先生不幸辭世。作為7000年仰韶文化發(fā)現(xiàn)地的三門峽市澠池縣,曾是馬琪先生藝術生涯的第二故鄉(xiāng)。噩耗傳來,全縣人民十分悲痛。馬騏先生傾畢生心血開創(chuàng)的“馬派曲劇藝術”,時至今日,依然熠熠生輝,璀璨奪目。

  一、梨園三絕“活寇準”

  1923年2月,馬騏先生出生于河南省封丘縣東馬莊村。上世紀40年代初,他被國民黨部隊抓壯丁至四川。

  1943年10月,他拜曲劇小生馬文才為師,正式從事戲曲職業(yè)。1945年8月,在重慶83師師部禮堂,他首次登臺演出《鬧書館》嶄露頭角。1949年2月,因師傅去世劇團解散。

  1950年5月,馬騏加入靈寶文化劇團,獲得新生。1953年3月,他來到澠池縣普及曲劇團,通過言傳身教,該劇團從踩高蹺走上大舞臺,原本的小生、小旦、小丑“三小戲”得到改進,他在《四進士》中扮演的宋世杰,頗有麒麟童周信芳的風度,因而冠名河南曲劇童名老生。1955年,馬騏當選澠池曲劇團團長兼導演。1956年12月,他主演的原創(chuàng)現(xiàn)代劇《第一眼井》,代表洛陽地區(qū)參加解放后河南省第一屆戲曲匯演,并榮獲表演二等獎。

  1958年3月,馬騏被錯劃為“右派”。在曲劇團,他要求全體演員堅持做到“臺上演出十次百次不走樣,戲唱精了,人物演活了,才能出神入化。”同年4月,在三門峽大壩工地,馬騏為前來視察的周恩來總理、彭德懷副總理及水利部部長傅作義等人,演出新編現(xiàn)代曲劇《劉介梅》,不僅受到周總理的熱情贊揚,也豐富了筑壩工人的文藝生活。

  1960年6月,馬騏與周玉珍聯(lián)袂演唱的傳統(tǒng)劇《貂蟬·拜月》一折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音,開創(chuàng)了曲劇在中央電臺錄音播放的先河。1963年8月,馬騏出演《杜鵑山》中的男一號“雷剛”。該劇由當時下鄉(xiāng)在澠池的中央文化工作隊趙常如執(zhí)導,馬騏如魚得水,演出受到觀眾的熱烈好評。同時,他培養(yǎng)的李瑞杰、鄭慶恩等20余名得力弟子,堅持練功演出,都成為繁榮曲劇藝術各具特色的領軍人物。

  1973年3月,馬琪因演技出眾,被新成立的洛陽地區(qū)曲劇團選中,調入該團,曾任副團長。同年5月,參加河南省戲劇匯演,主演的原創(chuàng)現(xiàn)代劇《柜臺內外》反響熱烈,好評連連。1979年10月,先生“右派”帽子被摘掉,他工作的信心更足了。幾經(jīng)鉆研,他編創(chuàng)主演的《寇準背靴》,在洛陽谷水劇院首次搬上舞臺,大獲成功。尤其是劇中展示的帽翅功、髯口功、靴子功,被戲劇界贊為“三絕”,受到觀眾的熱烈好評。從此,《寇準背靴》成了全省曲劇團的金字招牌,馬騏的名字也和《寇準背靴》連在一起,該劇也成了“馬派”表演藝術的代表作。特別是“下朝來一邊走一邊長嘆”一段唱腔,至今仍為澠池乃至全省戲迷廣泛傳唱。

  1982年,馬騏主演的《寇準背靴》,由我國著名電影導演陳方千執(zhí)導,河南電影制片廠在四川成都峨嵋電影制片廠將該劇攝制成電影。1983年1月,馬騏攜《寇準背靴》、《攀龍附鳳》兩劇晉京,成為“文革”后河南曲劇首次進京匯報演出的典范。馬騏的精彩演技,受到首都戲劇專家和觀眾的高度評價,譽滿京都。《人民日報》《戲曲電影報》等媒體刊登文章,盛贊馬騏為“活寇準”。

  二、德藝雙馨為人民

  “看似尋常最奇崛,成如容易卻艱辛。”馬騏之所以被譽為“活寇準”,完全得益于他數(shù)十年如一日、堅持不懈的艱辛努力。馬騏的親傳弟子、82歲的澠池縣曲劇團原團長李瑞杰如是說。

  李瑞杰和馬琪在一起生活時間很長,馬琪看他是個好苗子,就有意重點培養(yǎng)。1960年10月,經(jīng)澠池縣曲劇團黨支部推薦,馬琪在洛陽紅星劇院演出結束后,正式收李瑞杰為徒弟。馬琪上臺演戲,讓他一直跟著,一句唱詞、一個眼神、一個舉動,讓他認真看,用心記。

  談到馬琪老師的成名戲《寇準背靴》,李瑞杰更是有些激動。他談到師傅的“帽翅功”,是馬老下了程門立雪功夫,拜在蒲劇大師閆逢春門下,加上后來的勤學苦練才成功的。一雙帽翅的扇動,像過去用扁擔挑水一樣,用脖子和臂膀互動才會上下扇動,或左跳,或右靜,才運用自如。不僅如此,他在《寇準背靴》里的搖步,步伐緩慢,身體左右輕微搖擺,帽翅隨步搖擺;顛步動作,把寇準年邁蒼老的狀態(tài)表現(xiàn)得游刃有余。通過帽翅的單甩雙甩,常常博得觀眾喝彩。

  由于馬老耐心細致的指導并傾囊相授,1985年,河南省第一屆戲曲匯演,李瑞杰飾演《齊桓公之死》中的“管仲”,因演技出色,被觀眾誤以為馬琪老師,當時我省戲曲評論家牛清波贊揚他是“活寇準”帶出的“活老生”。

  “戲比天大”。在藝術追求上,馬老把演好戲、做好人作為終生信條,時刻心系觀眾,他的一招一式、一舉一動,都從尊重觀眾出發(fā),與觀眾心心相印,在給群眾送去歡樂的同時,也把藝術家們的熱情和執(zhí)著留在廣大人民群眾心中。記得1963年夏天,在新安縣演出即將開始時,馬琪的家鄉(xiāng)傳來急電:“洪水吞噬妹親生命,琪哥接電速回。”曲劇團團長決定對外通知取消此次演出,馬琪卻快步走向戲臺,全力投入唱完了《杜鵑山》,臺下掌聲不斷,幕后同仁們卻淚如泉涌。

  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,馬琪善于廣收博采,融會貫通。其唱腔渾厚壯實,音域寬廣,表演樸實無華。他善于吸收姊妹劇種的唱法,精準運用唱、念、做來表現(xiàn)人物形象。他以大本嗓為主導,以二本嗓作補充。中音結實洪亮,低音渾厚有力,摸索出了“腦后摘筋”和“高音輕過”的唱法,風格別致,特色鮮明,深為豫西乃至全國觀眾所喜愛。在“洛陽曲子”流派中,其老生唱腔獨樹一幟。此外,他在表演藝術方面也有其獨到之處,特別是在《寇準背靴》一劇中的“踢靴”表演,堪稱戲曲界的“靴功”一絕。

  1970年前后,馬琪曾先后在《紅燈記》中主演李玉和;在《智取威虎山》中出演常寶爹;在《沙家浜》中飾演胡傳魁;在原創(chuàng)現(xiàn)代劇《收租院》中飾演賣孫女的瞎子老爺,尤其在該劇中“手拿一張賣身文”的哭訴唱段,感人肺腑,大放異彩,至今讓人們念念不忘;謴蛡鹘y(tǒng)戲演出后,他先后在《洛陽令》《跑汴京》《搜書院》《趙氏孤兒》《九齡救主》《攀龍附鳳》等近百個劇目中擔當主演。

  2014年8月,馬琪榮獲洛陽市首屆“德藝雙馨文藝家”稱號。

  三、凱歌奮進感華夏

  “花若盛開,蜂蝶自來。”2020年1月,從中宣部獲悉,澠池縣曲劇團編創(chuàng)的大型現(xiàn)代原創(chuàng)曲劇《大山的兒子》和其他省市14部優(yōu)秀參賽作品,被中國網(wǎng)正在上演頻道、中國演出行業(yè)協(xié)會小劇場戲劇專業(yè)委員會、中國好戲活動組委會授予2019年度全國優(yōu)秀作品“中國好戲”。

  澠池縣曲劇團團長劉建芳說,馬琪老師從藝數(shù)十載,逐步形成了“馬”派獨特的曲劇表演藝術風格,他為河南曲劇的發(fā)展做出了巨大貢獻,澠池縣曲劇團在馬琪、周玉珍等曲劇名家的帶動下,好戲連連,精彩不斷。

  《大山的兒子》是根據(jù)澠池縣段村鄉(xiāng)四龍廟村黨支部書記張東堂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事跡改編而成,反映了新時代農(nóng)村基層黨支部書記的良好精神風貌。該劇由省劇協(xié)副主席、著名青年劇作家陳涌泉老師多次深入段村鄉(xiāng)四龍廟村、坡頭鄉(xiāng)不召寨村實地采風,歷時70余天精心創(chuàng)作而成,并由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、優(yōu)秀青年演員盛紅林和方素珍擔綱主演。2017年11月,該劇在第十四屆河南省戲劇大賽中斬獲“河南文華大獎”等8個獎項;2018年6月作為河南省唯一參演節(jié)目,赴京參加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,獲得中宣部、文化部紀念牌、紀念證書,為三門峽贏得最高榮譽!度嗣袢請蟆、中央電視臺、新華網(wǎng)、光明網(wǎng)等150余家新聞媒體持續(xù)關注。同年12月,作為全省脫貧攻堅戲曲作品進行巡演。2019年7月,參加“天中杯”第八屆黃河戲劇節(jié)比賽,并榮獲(縣區(qū)暨民營組)劇目金獎。不僅如此,在馬琪、周玉珍等老一輩曲劇大師的感染下,澠池縣曲劇團先后創(chuàng)演的《澠池會》《大山的女兒》《曹端還鄉(xiāng)》等大型劇目,在省、市各大賽事中屢獲殊榮,在全國極負盛名。

  澠池籍著名劇作家、國家一級編劇李學庭曾評價馬騏說:“在一百多年的曲劇發(fā)展史上,馬老的須生表演是其中一座高峰。”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少春贊他是戲劇界“少有的須生”。

  “強將手下無弱兵,真不愧是楊家的媳婦女英雄……”馬老這句優(yōu)美渾厚的曲劇之音,始終愉悅著我們的精神世界,影響著我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。

  “人民有信仰,國家有力量。”今天,馬老雖然離開了我們,但他在諸多劇目中創(chuàng)造的藝術形象,依然鮮活在戲劇舞臺上。他那膾炙人口的精彩唱段,依然在他的“戲迷”觀眾中廣泛傳唱。他傾畢生心血創(chuàng)造的曲劇“馬派”藝術,依然滋養(yǎng)著一代又一代曲劇藝術后來人。

  (衡聲晨 賀曉鵬 劉學偉)


( 編輯:cll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