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網6月18日電 題:一首詩、兩部劇、三句諺語,讀懂“中國-中亞精神” 石榴花開的時節(jié),習近平主席再次來到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,出席第二屆中國-中亞峰會。 在峰會的主旨發(fā)言中,習近平主席多次提及“中國-中亞精神”,強調“要始終秉持,不斷發(fā)揚光大”。 何為“中國-中亞精神”?透過習近平主席此行的一些細節(jié),體會它的深刻意涵。 一首詩 “中哈歷來是近鄰,山水相連像近親……” 這是哈薩克斯坦少年兒童用中文作的一首小詩。此行,習近平主席乘專機抵達阿斯塔納時,幾名少年兒童在機場貴賓樓內朗誦了這首小詩,歡迎習主席的到訪。 這不禁讓人想起,去年7月,為歡迎習主席訪哈,哈方首次安排哈薩克斯坦少年用中文演唱《歌唱祖國》。 兩個暖心場景,折射出彼此之間的深厚友誼。 中國同中亞國家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。千百年來,中國同中亞人民互通有無、互學互鑒,創(chuàng)造了古絲綢之路的輝煌。建交30多年來,雙方高層之間交往密切,政治互信持續(xù)深化,走出一條睦鄰友好、合作共贏的新路,成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典范。 其中,“相互尊重、平等相待”“深化互信、同聲相應”是重要的相處之道。 此行是習近平主席第9次到訪中亞、第6次到訪哈薩克斯坦。峰會上,中國與中亞五國共同簽署了永久睦鄰友好合作條約,以法律形式將世代友好的原則固定下來。 習近平主席將其稱為“六國關系史上新的里程碑”。 兩部劇 在此次峰會的主旨發(fā)言中,習近平主席提到“《山海情》、《我的阿勒泰》等中國影視作品走紅中亞”。 中國同中亞國家關系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,同樣有著廣泛的現(xiàn)實需求、堅實的民意基礎。 兩年來,中國同中亞國家共建“一帶一路”走深走實,貿易額增長35%。越來越多新能源汽車、光伏等中國產品走進中亞,蜂蜜、水果、小麥、禽肉等中亞農產品豐富了中國老百姓的餐桌。 雙方民眾之間也越走越近。中國和中亞國家互設文化中心、開設中國高校分校和魯班工坊等取得進展,中哈、中烏實現(xiàn)互免簽證,去年僅中哈人員往來就超過120萬人次。 作為好鄰居、好伙伴、好朋友、好兄弟,中國與中亞國家始終堅持互利共贏、共同發(fā)展。此行中,習近平主席再次強調,“以更加進取的姿態(tài)和更加務實的舉措加強合作”。 他提出諸多具體舉措,如商定2025至2026年為“中國中亞合作高質量發(fā)展年”;在中國中亞合作框架內建立減貧、教育交流、荒漠化防治三大合作中心和貿易暢通合作平臺,等等。 三句諺語 “和睦與團結就是幸福與財富。”在此次峰會上,習近平主席引用了一句中亞諺語。 在首屆中國-中亞峰會上,習近平主席也引用兩句諺語,一句是中國陜西農諺“只要功夫深,土里出黃金”,一句是中亞諺語“付出就有回報,播種就能收獲”。 三句諺語,背后是對中國與中亞國家未來的深深期許。三年前,中國與中亞國家共同宣布構建中國-中亞命運共同體,為六國凝聚共識、克服挑戰(zhàn)、共謀發(fā)展指明了目標和方向。 此行中,習近平主席同中亞五國元首密集會談會見,“命運共同體”的理念貫穿始終。 “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,旗幟鮮明維護廣大發(fā)展中國家共同利益”“共同打擊‘三股勢力’,攜手應對新威脅新挑戰(zhàn),維護地區(qū)和平穩(wěn)定”“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”…… 時代呼喚擔當,團結共克時艱。堅持守望相助、同舟共濟,不僅是中國同中亞國家的合作要義,也是應對全球性挑戰(zhàn)的破題關鍵。 當前,百年變局加速演進,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。習近平主席再次強調,“歷史不能倒退,應當向前;世界不能分裂,應當團結;人類不能回到叢林法則,應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。” |出品人:陳陸軍 |總監(jiān)制:張明新 |總策劃:俞嵐 |策劃:吳慶才 |統(tǒng)籌:馬學玲 闞楓 |執(zhí)筆:袁秀月 |校對:孫靜波 |視覺:倪雯冰 |中國新聞網“習言道”工作室出品 ( 編輯:tln ) |
習言道|一首詩、兩部劇、三句諺語,讀懂“中國-中亞精神”
來源: 發(fā)布日期:2025-06-20 打印

- 上一條:新華社快訊:習近平會見新西蘭總理拉克森
- 下一條:時間軸|習近平同志的福建金融印跡